输送带摩擦煤砟,缘何引发一氧化碳超限?——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监察执法一处开展试验助力煤矿解开疑团侧记
近日,河北邯郸一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因输送带摩擦煤砟,引发一氧化碳超限报警。这是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监察执法一处辖区煤矿今年第二次出现同类问题。
监察执法一处迅速行动,组织开展专项试验,为该矿查明一氧化碳超限“病因”,为辖区煤矿筑牢安全防线提供技术支撑。
多场景试验 揭开超限迷雾
“输送带摩擦煤砟为何会引发一氧化碳超限?咱们必须用数据说话,用试验验证。”带着问题,监察执法一处相关人员联合2家专业检测检验机构,组成试验团队,进行了全链条、多场景探索。
为精准验证输送带高温摩擦与一氧化碳生成的关联性,试验团队截取2段2米同型号输送带,模拟皮带高速运转场景。
随着输送带持续摩擦,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在3分钟后发出警报,并且数值不断上升,初步印证摩擦生热的潜在风险。
为贴近井下实际工况,试验团队又来到该矿选煤楼设置“微缩试验场景”。他们在带式输送机顶皮带上方0.2米处固定轨道枕木,将5块煤砟置于枕木与皮带间,在煤砟上方1米处吊挂一氧化碳传感器。随着皮带与煤砟持续摩擦,一氧化碳传感器迅速报警,数值陡然上升。
“现场试验直观展现了摩擦过程中一氧化碳的生成规律,为后续分析提供了样本。”一位参与试验的检测检验机构技术人员说。
为完全复原煤矿现场环境,试验团队深入井下,在该矿带式输送机机尾底皮带戗煤器处模拟“卡煤砟”场景。他们将5块煤砟混合湿煤放置于易发生摩擦区域,连续运行40分钟后,一氧化碳浓度开始上升。
“这次井下试验,让一线作业人员更直观感受到超限风险的动态演变,也让他们的安全意识由‘纸上’落到了‘地上’。”该矿安全负责人感慨道。
为彻底排查潜在风险,试验团队又开展了全覆盖式摩擦测试,包括输送带与铁器、纯煤砟、煤砟混合块等组合,分干式、湿式两种工况同步推进。
结果显示,所有测试组合在摩擦过程中均产生一氧化碳。
“这一结论打破了‘仅特定材质或工况才会引发超限’的认知误区,为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团队一位专家表示。
全链条整改 筑牢安全防线
结合多场景、多工况试验数据,监察执法一处得出结论:在井下潮湿环境中,输送带或煤在摩擦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时,会产生一氧化碳。这一发现不仅为该矿超限事件“定了性”,更填补了辖区煤矿对“机械摩擦输送带致一氧化碳超限”认知的空白。
针对试验结果,监察执法一处负责人立即向该矿及上级公司下达整改指令,要求从三方面筑牢防线。
一是将有害气体超限安全监测纳入日常重点,明确矿长、总工程师等“关键少数”的责任,强化风险研判和预警处置,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二是针对带式输送机道等重点区域,制定“一设备一方案”摩擦防控措施,定期检查皮带张紧度、滚筒磨损情况,及时清理积煤积砟,从源头降低摩擦风险。
三是严格执行河北局关于加强安全监控报警核查的工作提示,针对“红、橙、黄、蓝”预警等级,建立完善分类分级处置流程,严格开展核查调查;同步完善超限追责机制,对瞒报、漏报、处置不力的严肃问责。
“此次专项试验不仅是一次技术攻坚,更是一场‘用数据说话、以试验明理’的安全实践,有效推动了辖区煤矿由‘被动处置’各类超限风险隐患向‘主动预防’转变。”监察执法一处负责人表示。(郭江 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