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智能化领域首部蓝皮书发布!

浏览次数:151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矿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一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矿智能化建设是推动煤矿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有力支持和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今年1月至3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赴主要产煤地区煤矿现场开展专门调研。基于调研结果,编制了《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并于4月17日发布,这也是我国煤矿智能化领域的首部蓝皮书。
当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取得哪些成效?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下一步,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科技攻关方向与重点任务又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提质加速,初步实现煤矿企业减人、提效、增安的智能化建设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建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907处,煤矿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超1.6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周德昶: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进步,在采煤工作面实现智能化的同时,掘进、运输、通风、排水、供配电等智能化也相继取得突破,煤矿智能化从采煤智能化向全矿井智能化逐渐迈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矿山事故起数和遇难人数分别下降75.33%、79.51%。
虽然矿山智能化建设有了积极进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煤矿智能化发展与矿山安全高效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矿山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用人多、环境差、风险大,不搞智能化企业未来发展将难以为继。周德昶指出,要充分认识到矿山智能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拿出切实的办法有效解决。
周德昶:有的矿山企业因循守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对智能化改造有畏难情绪。煤矿掘进、机电、运输、地质等方面的智能化等远远落后于采煤智能化,煤岩识别、复杂条件下智能开采等技术难题尚未实质性攻克。同时,安全管理智能化才刚刚起步。从装备上看,研发应用进度滞后于矿山企业现场需求,缺少小型轻量化智能装备。
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由试点示范向规模推广、迭代升级迈进,今年1月至3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赴主要产煤地区煤矿现场深入调查研究,并开展《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编制。第二届矿山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科技攻关分委会主任刘见中介绍,《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是煤矿智能化领域的首部蓝皮书,蓝皮书从综采智能化向高阶数智开采方向发展,煤矿灾害预警向多模态智能防控方向迈进,煤矿机器人向具身智能方向发展等方面给出科技攻关方向与重点任务。
刘见中:蓝皮书重点聚焦煤矿智能化建设最新的政策供给、顶层设计、工程示范、关键技术、核心装备、标准体系、数字融合等方面,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主要成就,勾勒了煤矿智能化建设各领域的现实走势和未来趋向,给出了具体的13项重点任务和详细的技术路径。
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应急管理部等七部门去年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26年建立完整的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到2030年,建立完备的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体系,实现矿山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应用,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矿山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刘见中表示,希望此次蓝皮书的发布,能够进一步凝聚行业发展共识,为我国下一阶段智能化建设产生重要推动、指引作用。

刘见中:这些任务和路径,作为行业智库的研究成果,向全社会公布,用以指引智能化建设全领域的具体工作。我们也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各方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完善煤矿智能化发展路径。(李思默)

来源:中国之声